落实“有感情地朗读”的几种有效策略
——以《寒号鸟》一课为例
摘 要: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阅读的一项基本要求,应是理解性、体验性的朗读。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指导学生运用画面想象、重音强调、情境表演、情感植入等不同的策略,让“有感情地朗读”落到实处,帮助学生完成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让学生更好地亲近文本、体验情感、获得语感。
关键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阅读的一项基本要求。这里的有感情地朗读,并非专业的朗读表演,而是一种理解性、体验性的朗读,可以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完成再创造,是学生亲近文本、体验情感、获得语感的重要手段。“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一线教师大多深知朗读对学生阅读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方法不当,常常指导不到位。下面试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一课为例,谈落实“有感情地朗读”的有效策略。
一、画面想象,情景交融
“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想象画面、理解文意的基础,而合理、丰富、个性化的想象又可以让朗读充满情感,两者可谓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让想象之景与朗读之情相互交融,这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寒号鸟》一课,作者是这样介绍寒号鸟和喜鹊的住处的:“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窝。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杨树,杨树上住着喜鹊。”寒号鸟和喜鹊的家究竟在哪儿呢?如果直接给出两幅与文字描述相符的图片,看似直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实则限制了学生想象再创造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展开教学过程。
师:孩子们,寒号鸟的家在哪里呢?请你们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直到脑海中出现寒号鸟住的地方。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
师:你看到寒号鸟的家了吗?在哪儿呢?
生:我看到了,在一堵石崖上,那一道缝就是寒号鸟的窝。
师:原来寒号鸟把石崖上的一道缝当作了窝。请你再读一读,突出“一堵石崖、一道缝、这道缝”这些表示位置的词语,让我们也看到寒号鸟的窝。
师:读得真好!在读的时候突出这些表示位置的词,就能让别人也看到你脑中出现的画面啦。
师:那喜鹊的家又在哪里呢?谁来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喜鹊家的位置。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也看到了喜鹊的家。来,告诉大家喜鹊的家在哪儿?
生:河对岸河边的一棵大杨树上。
师:你说得真是清楚而又准确。
(教师再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关注表示位置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营造出的丰富的画面感。)
学生之所以能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并能清楚、准确、简洁地说出寒号鸟和喜鹊窝的位置,其原因在于,学生在朗读时调动了自己的感官进行想象,将文字转化成了画面,因而产生了好奇心和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同时,这种描写和想象也为“寒号鸟”之寒埋下了伏笔。可见,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寒号鸟和喜鹊窝的位置,情与景相伴相生,既能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又是在教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法。通过多次想象画面式的朗读,这种短语式、顶真式的表达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被学生掌握,成为学生语言积累与表达库里的一部分。
二、重音强调,运用技巧
强调重音是有感情地朗读的一种技巧,指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情感或强调某种特殊的意义,而故意将某些词句的音突出,从而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内容或表达自己对文字的理解。但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教师不宜直接告诉学生哪些字词的音需要突出,而应在理解之后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掌握这一策略。
师:寒号鸟和喜鹊的窝为什么一个寒冷坚硬,一个温暖舒适呢?
生:因为寒号鸟很懒惰,喜鹊很勤劳。
师:哦,那喜鹊的勤劳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
生:从“一早”可以看出来,喜鹊很早就起来干活了,不睡懒觉。
生:“东找西找、衔、忙着”这些词语也能看出喜鹊很勤劳,它一直在忙个不停。
师:那寒号鸟的懒惰又体现在哪儿呢?
生:它只知道玩和睡觉。
师:你说得很好,哪些词能看出来呢?
生:只、玩、睡觉、却。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寒号鸟的懒惰和喜鹊的勤劳吗?
(“开火车”往下读,学生阅读语气较为平淡。)
师:要想通过朗读表现出寒号鸟的懒惰和喜鹊的勤劳,我们可以将能表现寒号鸟懒惰与喜鹊勤劳的词语读得稍稍重一些(有时候是要读得轻一些或慢一些),效果就出来了。你们试试看。
(学生自由练读后展示。)
可见,学生理解了文本,不一定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再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这样的朗读由于带上了学生的情感,表达着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因而也让听者能够感同身受。因此,“有感情地朗读”也需要技巧的指导,当然,这样的指导要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之上。
三、情境表演,感同身受
身体语言学认为,人们可以用身体的各种动作或姿态来表现自己对周围人或事物的态度,表达言语难以表述的情感。其实我们也可以借助文本中人物说话时的体态、动作来体会说话人当时的情感、态度和心理,并模仿其动作、神态、语气等进行朗读,在这样“有感情地朗读”中真正理解文本。
如何读好寒号鸟两次对喜鹊说的话呢?比如课文中描写寒号鸟第一次不听劝告,它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高照,正好睡觉。”对于这一句话的朗读,有教师是这样指导的:“寒号鸟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请你带着这种语气来读一读。”不管是“不高兴”还是“不耐烦”,学生都只是有一种感觉,无法将自己真正带入这些情绪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到人物说话时的动作提示语“躺”,并让学生边演边读,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师:孩子们,寒号鸟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高照,正好睡觉”时,心情怎样?
生:我觉得它很不高兴。
师:哦,那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因为它是躺在崖缝里说的。
师:躺在崖缝里说,请你也躺在同伴的腿上感受一下,体会体会寒号鸟此刻的心情。
生:老师,我觉得寒号鸟此刻一定觉得当下的生活很快活,很舒服。
生:我觉得寒号鸟是在享受它现在的生活,它才不管以后呢。
师:现在请你们躺着模仿寒号鸟,回答一下喜鹊的话。
(学生或倚或躺地表演回答。)
同样,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边做“伸懒腰”的动作,边读寒号鸟第二次不听劝告的话:“傻喜鹊,别啰嗦。天气暖和,得过且过。”在情境表演中,学生懒洋洋的语气语调自然地表现出了寒号鸟当时的感受,在这样“有感情地朗读”中,学生就能明白“得过且过”的意思。可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说话时的提示语,并通过表演进入当时的情境,学生就能感同身受,体会到寒号鸟说话时的语气,从而“有感情地朗读”,有效化解理解的难点。以声传情,在情境表演中理解文本,在理解文本后又能更好地通过声音进行演绎。
四、情感植入,声情并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朗读时,融入自己的情感,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才能打动人心,方是朗读的至高境界。那么朗读时如何做到以情带声呢?笔者以为,充分理解文本,调动相似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将此种情感移植到文本朗读之中,即可声情并茂。
喜鹊共劝了寒号鸟两次,两次劝告的话前面都没有提示语,劝告的话语似乎是平淡如白开水,没什么味道,学生也很难体会,因而在朗读时语气平淡,毫无感情。其实喜鹊的劝告中饱含着真诚、着急和担心,而且这些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
师:看见寒号鸟还在睡觉,你猜喜鹊此时会是什么心情?
生:我觉得喜鹊这时候肯定很着急。
师:你有过着急的感受吗?
生:有一次弟弟不听我的话,我让他把手洗干净再来拿我的新书,他不肯,我就很着急。
师:是的,请你带着这种感受来劝劝寒号鸟。
(学生读出了着急劝告的语气。)
师:看到寒号鸟还不做窝,冬天可怎么办呀?喜鹊此时心里会——
生:我觉得喜鹊会担心寒号鸟的。
师:你担心过什么?
生:有一天,我起床迟了。一路上,我一直催爸爸快点快点,我好担心会迟到啊!
师:带着这种担心,请你读读喜鹊的话。
(学生读出了担心的语气。)
师:喜鹊希望寒号鸟冻死吗?
生:(齐答)不希望。
师:你希望吗?
生:不希望。
师:想象寒号鸟就在你面前,请你劝劝它,让它感觉到你的真诚、着急和担心。
(学生朗读,用满怀劝告的口气,读出了焦急和担心。)
“劝”与“说”其实是不同的,但是这种不同我们无法通过语言描述给二年级的学生听,但“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将这种不同表现出来。当学生带着自己体验过的那种着急与担心来朗读喜鹊的话时,自然也就明白了这就是一种劝告。可见,将自己曾经体验过的相似情感植入文本的朗读之中,以情带声,这也是“有感情地朗读”的策略,这样的朗读融入了自己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因而最能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要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之上。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选择不同的策略加以指导,才能使朗读传情达意,生动感人,才能让“有感情地朗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