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园地>>学科研修>>文章内容
指向“学会思维”的课堂转型 ——实现学科育人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发布时间:2022-10-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配置员

指向“学会思维”的课堂转型

——实现学科育人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潘小福 杨文娟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教育局

 

    要:

指向学会思维的课堂,旨在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参与思维活动(乐思维),理解掌握学科思维(会思维),逐步优化思维品质(善思维),最终走向学会思维学会思维的课堂是思维进阶课堂,可以通过充分参与思维活动、理解掌握学科思维、逐步优化思维品质、培育正确价值取向四方面的策略实现转型。

关键词:

学会思维; 学科育人; 课堂转型;

基金: 江苏省2018年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重大项目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区域范式的实践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一、现实背景

(一)信息时代呼唤课堂转型

现代教育脱胎于工业革命,主要是为了维系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执行和操作是最主要的任务。这个时期的教育聚焦于向学生推送知识,强调知识应用。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的重点主要是识别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知识以及应用知识。

知识是重要的,但在信息时代,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教育需要从对知识的表征走向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学生建构、创造、设计、策划的能力。然而,当下的课堂显然还没来得及适应这些变化。

(二)新时代教师需要改革实践的引领

要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一代新人,一定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颠覆学校的一切传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依然重要,课堂依然存在,但教学逻辑会发生变化。然而,就目前来看,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不足以支撑新的教育教学转型。教师的理念转变、实践能力提升,需要通过区域合作下的行动研究来改善。特别是在发展素质教育、实现学科育人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堂中,用问题引导思维,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形成知识建构,并发展分析、评价、创造的高阶思维能力,使学习本身成为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

(三)响应中央号召需要课堂创新

20196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以此提升智育水平。可见,学会思维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

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每门学科都特别强调了学科学习在培养人思维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内涵意蕴

(一)“学会思维”的内涵意蕴

思维是发展变化着的。从学生个体而言,思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且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从时代进步而言,思维发展会有时代的烙印,特别是当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思维、迭代思维、算法思维等明显带有时代特征的思维方式应运而生。

学会思维是指在教学条件下学生主动参与思维活动而使思维获得发展的过程。学会思维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不断达成思维发展目标的过程。不同的学生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体现在同一类型发展的水平上以及不同类型思维发展的程度上。学生的思维可能随着年龄自然生长,但在有目的的教学指导下,能获得更好、更优、更持久的发展。

(二)思维发展的框架模型

学生思维能力的表现是综合的,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一般是通过理解并掌握多样的学科思维,促进思维品质的优化,获得丰富的思维活动体验来实现的。学生思维发展模型如图1

思维能力的发展包含多样化的思维方式的获得、思维品质的优化以及体验丰富的思维活动,这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学会思维就是基于学生立场,实现人人获得良好的思维发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原来的思维历经丰盈的思维活动,使思维经验得到丰富,思维品质得到优化,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实现生长了的思维,升华学会思维的育人价值,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图片5.jpg

1  

三、转型策略

(一)充分参与思维活动

1. 提供全员参与的机会。

全员参与的机会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思维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学会思维,提升品质。

首先,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不能单纯依靠口头语言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这样难以保证班级内学生都能参与到思维交流活动之中。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是指:要从低年级起就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思维,采用多元表征的方式,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表达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为后续开展互动交流来深化思维提供生成性学习资源。

其次,让学生的思维多飞一会儿。教师有效捕捉到生成性学习资源后,不要急于指名对个别学生的思维进行对话,而是呈现结构化资源(对与错、优与劣、部分与完整等对比式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你都能看得懂吗”“都对吗”“能分分类吗”“你还有什么补充等问题对刚刚发生的思维过程或结果再进行一次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对思维进行再思维,从而优化思维品质。

2. 设计全过程参与的结构。

学会思维的课堂结构包含学科学习活动的认知结构、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结构及学生思维进阶的过程结构,这三个结构是基于学科内容的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首先,让学生在学科学习活动中连续思维。连续思维就是引导学生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或者让学生的思维步步逼近,层层深入;或者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发散或迁移。学会思维的课堂不能把重点都放在识别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知识以及知识应用上,而是要还原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生成知识。

其次,让学生在思维挑战中实现思维进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将学生的思维层次分为六个级别: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级别层次逐渐提高,前三者属于低层次思维能力,后三者属于高阶思维能力。学会思维的课堂通过营造思维场境,引发思维需求,通过自主思维、深度对话、主动优化的挑战性思维过程,实现思维进阶。

(二)理解掌握学科思维

1. 释放不同学科思维的特性。

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虽含有思维的共性,但又有各自的学科思维特性。学生要通过各门学科课程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各种各样的学科思维,从而学会思维

首先,感悟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立足于学科基本思想的感悟,掌握学科思维的基本方法。充分挖掘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教材时依据学科的特性充分把握这一类知识的展开逻辑,厘清这一类知识的研究方法,更好地观照内涵的思想方法。

其次,设计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科有着与学科思维相对应的学习方法,不能千篇一律。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学科,重在感悟;体育学科则注重身体力行,追求在运动项目中锤炼意志、享受乐趣、培养品德;数学学科重在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的合乎逻辑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等。在学科学习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运用与学科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方法,经历知识形成、结构生成、应用拓展的过程,让每一节课、每一次练习都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都成为领略学科思维魅力的意义之旅。

2. 促进跨学科思维的融通。

各门学科思维虽有着不同的特性,但被学生理解掌握后其实质是综合融通的。

首先,学科间融合。学校中的学科学习不是孤立进行的,常常需要与其他学科发生关联。从课程视角而言,更需要提升教师的站位与视域。比如数学实验课种子的发芽率、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园平面图、年级推进的银杏之旅主题课程等,从开始到结束要历时一周到一月不等的时间,凸显的是多门学科的融合统整。这种融合不是单纯经历一、两节课堂生活,而是真实体验着有规划的课程生活,全方位地提升着学生的综合素养。

其次,超学科的融合。这是指学科与生活的融合。学习往往要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学习,以知识应用为核心沟通课堂内外,从而实现教材内和实际生活场景之间的整体策划。如数学教学中认识人民币等知识,除了要在课堂中学习外,更要拓展到生活中,在生活实践中应用,从而感知它们的意义,积累实际含义。只有积累足够多的经验,才能在复杂的生活、生产情境中灵活调用知识。

(三)逐步优化思维品质

1. 遵循思维发展规律。

发展学生思维需要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针对阶段性特点,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系统地、有序列地培养学生思维。

首先,序列化培养学生思维。学会思维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推进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学科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进行规划并落实于日常教学行为之中。在养成思维的自我意识与行为自觉性的同时,要让学生能主动运用思维导图等现代学习工具与方法,更有条有理、全面深入、合理科学地表达呈现自己反思的学习成果,如润物无声般,于潜移默化中提升思维品质,形成内在素质(素养)。

其次,差异化发展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品质各具特色,无关优劣。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的学生思维深刻,但往往敏捷就难以深刻。在以班集体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学科学习活动中,要设计弹性化的学习目标,让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都能获得参与、表现的机会,使具有鲜明个性化的思维得到发展。在小组学习中,可以有更开放的学习任务,让思维有差异的学生更好地合作,实现合作增能的放大效应。在学科学习效果、效率的评价方面也可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让呈现不同思维特点的学习都能得到肯定。

2. 鼓励学生创新发展。

时代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所以,放眼新时代发展,学会思维不仅仅是高效率地掌握已有的学科知识,更应该是面向未来,为学生未来的主动创新打下思维的创新底色

首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让学生通过学科学习掌握学科思维方式,这是学校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但要避免用现成的思维方式去强迫灌输,造成对学生自由、创新的禁锢。其实,学生对学科的理解有着其特有的方式,他们看到的、感受到的学科应该有着其年龄阶段特有的色彩

其次,丰富新时代背景下学会思维的新内涵。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学会思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外延。为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人们更多的时候需要拥有分析、评估、判断、解决、设计或创造的思维能力。这对学会思维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四)培育正确价值取向

1. 享受思维的快乐。

首先,让思维过程生动活泼。学科知识有着精密的结构体系,相对而言是刻板的,但学习的过程可以是生动活泼的。因此,跳出学科考试分数的单一评价标准,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学习习惯的角度出发,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的成功,享受思维的高峰体验,获得思维过程的快乐。

其次,学会理解他人的思维。面对同一事物,思维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学会理解他人的思维过程。他人想什么”“他人怎么想”“他人为什么这样想”……多一种换位思考,多一点辩证思维,才能学会宽容,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 参悟思维的正确价值观。

首先,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思维。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会思维的过程中,要关注思维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思维。在思维的全过程中,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积极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其次,在学会思维中确立三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源于合理的思维方式。对世界、对人生如何看待,似乎与每个人的社会阅历、人生经历相关,但最根本的关联还在于思维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一位哲人说过:你如何看待世界,世界将如何对待你。因此,于基础教育而言,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应当跳出学科思维,为学生赢得更美好的未来而做长远的打算。

参考文献

[1][新西兰]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教师版)[M].金莺莲,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M].侯玉波,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郭思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数学--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88(6).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龙实验学校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街道庄只路36号
联系电话:88789230、88789237(教学处)、88789252(总务处)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