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少年精神 · 光大行知思想
南师大常州实验学校开学典礼校长致辞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暑假过去,今天如期开学了。
过去的一年,建校第一批的811名师生,本着“开好头、起好步、布好局”的办学初期构想,立足教与学的岗位,怀揣教育理想与成长愿望,主动工作与学习,自觉提升与成长,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可喜的业绩。本学年教师获得市学科带头人一名、市、区骨干教师各1名,参加各类比赛获得区一等奖9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2个,10人申报区级微课题研究。小学部获市青少年STEM电子创意设计竞赛团体一等奖、市青少年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团体优秀学校;初中合唱团获市一等奖、棒垒球队获得市第二名。这些基于创校元年的奋斗业绩,可喜可贺。
开学了,今天全校1804名师生一同愉快的走进了美丽的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实验学校,我代表学校热烈欢迎新同学、新老师的到来。
走进美丽的校园,感受绿色、人文、时尚的校园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作为全区最好的校园,学校建筑成了文化物质载体,是“凝固的音乐”“坚固的史诗”“形象的历史”,是师生们开展求知、创造、成长的文化空间,是名符其实的读书的好地方。
余秋雨先生指出: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集体人格是一群人在生命格调和行为方式上的共同默契。文化是学校成功的基因,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是学校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精神的家园,也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本着成就教师、成长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传承南京师范大学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祥地的文化精神与其内在一致性,我们确立“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为校训,“向上向善,向着未来”为校风,“敬业精业,业有所长”为教风,“勤学善学,学有所成”为学风。坚守“刚毅致业,博学致新”学校精神,既表达了学校经世济民的办学志向,也体现了办学者以人为本的信念和教师们教书育人的职业操守,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人文情怀与哲学意涵。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120年前梁启超慷慨激昂的话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让“少年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精神追求,我们沿着“创校”—“缔造校园少年精神”—“提炼少年精神”—“少年精神的迁移”—“实现精神成长”的脉络前行。我们“提炼少年精神”,宏观方面呈现于“乐观豪放,心怀天下,敢于质疑”;中观方面呈现于“志向高远,志气高昂,志趣高雅”;微观方面呈现于“自由思想,独立人格,批判思维“。我们命名“少年剧场”“风华厅”空间,以《少年当自强》为成长引领主题,表彰新时代“行知好少年”,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精心“引导和栽培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同学少年。
精神塑造,需要历史溯源与理性思考,我们选择了陶行知。陶行知先生曾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我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我国近现代原创力最强、真正形成自己的教育学说体系、富有世界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实践家。100年前,陶行知在《自勉并勉同志》中写道“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磋跄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前四句概括了人生历程,后四句谆谆告诫青少年,呼应于当下青少年的成长期盼。一个“勉”字贯穿全篇,通俗易懂,意味深长。正因为有如此凌云壮志,他才能在学成之后毅然回国,做出了发展中国教育事业的大事。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体系,在今天仍然散发出熠熠光彩,指导着教育教学的实践。为弘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我校专为陶行知先生塑像,命名“行知楼、行知厅”,创建“行知园”,开展“学陶师陶”活动等,倡导全校师生学习行知精神、传承行知文化,践行行知思想,建设“行知党建”,激发教师立德树人、教人“求真”,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勉励同学们学会学习、学做“真人”,成为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老师们,同学们,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这世上唯有两样东西使我深深地震撼,一是头顶浩瀚的星空,二是人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希望我们全体师生都能心存敬畏,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成为懂规则、守规矩、富含正能量的现代文明人。
同学们,新学年的校园学习生活就要拉开大幕了。不论你以往的基础如何、智力怎样,来到南师大实验学校,你就必须要发奋努力使自己比以往更有进步,要“日行一善、发奋图强”,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值开学之际,给同学们提四点希望:一是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学习动力,二要重视良好习惯养成增强学习毅力,三要锻造美好品格增强学习能力,四是激发内在潜能增强创造力。
同学们,花季风采,是骨朵,是嫩叶,是幼苗,是校园蓬勃生长的姿态;少年风华,是勤学,是善学,是博学,是教育“强国有我”的宣言。
相信未来,追逐梦想。缔造少年精神、光大行知思想。祝福同学们,学在南师大实验学校,成长在南师大实验学校,我们必将遇见成为更美好的自己!
202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