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新北区新龙实验学校
年级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内容
一、环境教育专题教育目标
小学1-3年级:亲近、欣赏和爱护自然;感知周边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与环境的联系;掌握简单的环境保护行为规范。
小学4-6年级:了解社区的环境和主要环境问题;感受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养成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习惯。
初中:了解区域和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后果;思考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理解人类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自觉采取对环境友善的行动。
二、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内容
(一)小学1-3年级: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内容标准(12课时)
教学内容 | 教学活动建议 |
1.感知身边环境的特点及变化。 2.表达自己对身边环境的感受。 3.知道日常生活需要空间,需要自然资源和能源。 4.感知日常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5.了解并实践小学生在环保方面的行为规范。 | 1.通过触摸大树、倾听自然的声音等游戏,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讲述对自然的感受。 2.列举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自然的生活用品。 3.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描绘练习本、铅笔或橡皮的“旅程”(原料采集—生产与包装—流通与销售—使用—废弃与再处理—引起的环境变化,等等)。 4.调查不同家庭的用水情况,统计和比较用水量的差异。 5.环保知识竞赛或废物再利用比赛。 6.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和评价自己对环境的行为习惯,提出改进设想。 |
(二)小学4-6年级: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内容标准(12课时)
教学内容 | 教学活动建议 |
1.调查和了解社区和地方环境的基本特点。 2.知道本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能初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3.了解社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4.知道什么样的环境是好的环境,以及建设良好环境的途径和方法。 5.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可能对环境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判断对环境友好的和不友好的行为。 | 1.观察学校周边的环境,绘制社区平面图。 2.通过手工制作、广告设计或编小报等方式,展现本地区的自然和文化特色。 3.围绕社区主要环境问题,以小组形式讨论其原因、后果、解决办法。 4.观看照片或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本地区20年来环境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讨论二者的联系。 5.分组设计一份学校环境建设规划或社区环境建设规划。 6.收集有关垃圾分类的资料,讨论垃圾分类的好处及具体做法。 7.通过表演、漫画、制作标语等方式向周围人宣传对环境友好的行为方式。 |
(三)初中: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内容标准(12课时)
教学内容 | 教学活动建议 |
1.了解当前主要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探究其后果。 2.结合地方实际,理解不同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3.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4.了解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在解决地方环境问题方面的重要举措。 5.反思日常消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倡导对环境友善的生活方式。 | 1.看录像、图片或文字资料,了解全球及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调查和比较清洁生产与非清洁生产的异同。 3.根据有关资源或能源消耗的统计数据,预测50年后的资源或能源发展状况,讨论环境承载力问题。 4.与地方环保部门或环保组织成员座谈,或请他们做讲座,介绍各自在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工作任务和成效。 5.分组收集一些商品的外包装,分析这些包装的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6.辩论:是不是只有高消费才能保证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