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概况>>教育政策>>文章内容
江苏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 建设的实施方案(2023年)
发布时间:2024-02-2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配置员

江苏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 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 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 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 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及省委办公厅相关实施意见精神,根据教 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江苏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建强课堂教学主渠道,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推 出优质教学资源,建好大师资,建立“大思政课”工作格局,推动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 行,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 建强课堂教学主渠道

1.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和研究阐释。持续推动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 全面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在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支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课题立项,鼓励高校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阐释和专题化研究。

2.加强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各高校要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形成必修课加选 修课的课程体系。要统筹全校力量,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围绕习 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 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

3.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依托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 委员会,加强各门思政课程教学指导,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 帮助教师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省教育厅积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 常态化长效化,鼓励和支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各地各校 要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发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 将伟大建党精神和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

4.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省教育厅将开展高校“课堂、网络、 实践‘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集体行动,推进思政课课堂教学、 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者的有机结合,推动形成课堂、网络、实 践“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推动研究性学习引入中小学思政 课教学,打造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各高校要善于采用多样化的 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 展示、课题研讨、课题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有条件的高校要为思政课配备助教,协助开展教学组织、课后答疑等工作。

5.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指导委员会督查、评估作用,组织开展集中听课,加强教学调研 指导。各高校要建立校领导、教学督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成 员、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参加的多维度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重 视教学过程评价,增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在评价体系中的权 重。要把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作为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 要指标,作为思政课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的基本依据。

三、 善用实践教学大平台

6.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各高校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 教学工作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健全安全 保障机制,积极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 导思政课实践教学,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 动、指导学生理论社团等纳入教学工作量。参照学生专业实训(实习)标准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

7.落实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各高校要严格落实本科2个学分、 专科1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中小学校要安排一定 比例的课时用于学生社会实践体验活动。要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大 纲,坚决避免实践教学娱乐化、形式化、表面化。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课。

8.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省教育厅将持续组织开展江苏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小我 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 ·  年说"系列活动、"文明风采”活动、"技能成才强国有我"主题教 育等活动。各高校要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利用志愿 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注重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把优秀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9.用好实践教学基地。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将利用现有基地(场馆),设立一批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各校要主动对 接国家及省级层面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见附件1、 附件2),开发现场教学专题,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有条件的学 校可与有关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研究和资源开发。各高校要发挥好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

四、 建好资源服务大窗口

10.加强网络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省教育厅将着力打造“教 学新时空”“名师空中课堂”网络平台,结合“名师空中课堂”云对 话、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等项目,组织全省中小学“共上一堂思政 课”,一体化开展备课和教研。组织省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中 小学网络名师工作室(党建方向)及高校相关部门院系等开展思 政精品课建设。各地各校要用好教育部和省级思政课教学资源平

台,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11.打造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省教育厅将积极组织 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开设课程思政示范公开课堂,打造系列 名家课堂,示范引领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加强部分高校 课程思政基地等平台基础上,研发成本适宜的虚拟仿真实验资 源。各高校要用好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平台,不断推进课程思政融

合创新。

五、 建强师资队伍主力军

12.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各地各校要严格按照要求配 齐建强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提高中小学专职思政 课教师比例,实行思政课特聘教师、兼职教师制度,积极聘请党 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省 教育厅将加大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力度,持续实施高校优秀 青年思政课教师"领航 · 扬帆”计划,积极开展中小学“名师领 航""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加快青年思政课教师成长。

13.加强研究平台建设。在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省教育科 学规划课题项目、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思政课 研究专题,重点支持开展教学难点及对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 化、课程思政等研究。发挥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思政课 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示范点作用,支持思政课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研 究。要建设高校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资助开展课题研究,推广优秀工作案例。

14.提升师资队伍能力。省教育厅将定期组织中小学思政课 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等职业学校 班主任能力比赛,将思政教育的理念、方法和目标要求融入竞赛 过程,促进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学科素养。持续开展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定期开展优秀思政课示范课巡讲活动。支持师范院校不断完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培养一批专业能 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的思政教育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建立健 全实践教育和校外实践锻炼制度,定期组织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 师出国研修。每年在省级教师培训工作中专门设置思政课教师素 质能力提升培训专题。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研修。各地教育部门要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各高校严格落实生均 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政策,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

15.完善评价激励机制。要将思政课教师开展时事教育和组 织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记入工作量。思政课兼职教师申报职称时认 可其思政学科成果。加大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关怀激励力度,因 地因校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 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选树优秀思政课教师先进典型,在教 学名师、“四有”好教师团队、江苏教师年度人物等推选活动中向思政课教师倾斜。

六、 建立“大思政课”工作格局

16.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省教育厅成立江苏省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不同学段不 同类型思政课建设分类指导,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鼓励各地各高校加强引导和协调,建立大中小学师资培育、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等常态化工作机制。

17.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省教育厅建立课程思政高校、 专业和课程层面三级指标体系,持续发挥省级指标体系导向作 用。组建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能力培训,建设课程思政共享资源库。建设课程思政示范高校、 示范职业院校,推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 名师和团队。创设江苏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坊,开展系列品牌活动。 组织开展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班。充分发挥国家级和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专业、示范高校的辐射作用,继续 选树典型,示范引领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培育建设一批省级中小学思政育人特色学校。

18.加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地各校要以重大纪念日、 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通过“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教育、 职教学生读党报、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论坛讲坛、讲座报告 会等活动,组织专题“思政大课”。各级各类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要利用开学、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每学期至少为学生上1次思 政课。各高校要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强“一站式”学 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各地各校要用好国家和省各类“大思 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基地联系,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魅力和 实践伟力,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 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19.加强统筹协调。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做好全省"大思政 课”建设的总体谋划,定期会同相关部门对省级“大思政课”实践 教学基地开展评估评价。省委网信办指导做好“大思政课”全媒体 宣传。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文物局、省卫生健 康委、省乡村振兴局、省关工委、省科协等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实

践教学基地的指导和建设,切实发挥好基地的育人功能。

20.加强工作保障。各地各校要把建立“大思政课”工作格局 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经费投 入、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有中外合作办学 院校的地方,要将其纳入“大思政课”建设整体布局。各地各校要 及时总结宣传“大思政课”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好舆论氛

围。

 

附件:1.教育部等八部门设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江苏地区)

2.江苏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龙实验学校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街道庄只路36号
联系电话:88789230、88789237(教学处)、88789252(总务处)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