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园地>>学科研修>>文章内容
任勇: 我的数学教学 “土”经验
发布时间:2024-03-0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配置员

任勇: 我的数学教学 “土”经验


  •        经验1:每课一趣

          每节课都要有一道以上的趣味数学题,或是数学游戏,或是数学智力趣题,或是趣味数学故事。有时在开讲时讲,有时在课末时讲,有时渗透在课中讲。趣题可以和所学内容有关,也可以与所学内容无关。趣题一般不超纲,也可以适度超一点。趣题宜自然融入,力求起到引发兴趣、激活思维、活跃课堂之效。

  • 经验2:每堂一赞

    不知从何时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备课快结束前,还要“备一事” ,就是“明天表扬谁?”可以表扬最近进步的学生,可以表扬给出新颖解题方法的学生,可以表扬自觉预习课文的学生,可以表扬研究型学习做得扎实的学生。教师,不要吝蔷你的赞美。你的赞美,也许是某个学生成才的起点。

  •     经验3:每日一题

    就是每天出一道数学征解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征解题可以是课本问题的拨高,可以是身边的精彩数学问题,可以是切合时宜的数学趣题。多数学生对每日一题很感兴趣,哪天没给出征解题,学生就"若有所失",征解题也可以由学生先提供给我,我简单评判或修改后署上学生名字公布。

  • 经验4:生考教师

    寒暑假里,我让学生出数学试卷考我。全班学生各个露出神秘的表情,他们从来都是“被考试”,哪有可能出题考老师?寒假里,我陆续收到来自学生的试卷,我逐一解答,并在 “好题”旁圈上标记,在有特色的题旁写上批语。我将做完的试卷逐一交还或寄回给学生,让他们批改,看看我能得多少分。

  •  

    经验5:学生命题

    传统的考试方法,都是教师出卷考学生。作为考试改革的一种方法,我在所教的初中班级中进行让学生参与编拟数学试题的尝试,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命一份数学试卷,我从学生的命卷中选取70%的题目,加上我自己的30%的题目,组成一份数学试卷,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经验6:作业再生

    "数学再生作业"就是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扎 发现错误并不直接修改,而是通过符号、提示、质疑、重做、“还原”、强化、借鉴、另解、引申、论文等方法,暗示其错误或错误的性质,或给出探索方向,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找到正确的答案,总结解题规律和解决新的问题。

  • 经验7:学习指导

    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学习方法,是我教学的一大特色。就学习环节而言,我注重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和总结;就学习内容而言,我注重指导学生会学概念、会学命题、会学解题;就数学能力而言,我注重指导学生自我培养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复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经验8:贴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我经常‘联系生活讲数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魁力。

  • 经验9:文化渗透

    数学同样具有人文色彩,“数学不仅是数字、符号、公式,而且还有浸润其中的数学文化。只有把抽象的、逻辑的、严谨的数学,即冰冷的数学,转化为生动的、人文的、思考的数学,即火热的数学文化,数学课堂才是人才陶冶的炉膛。”张奠宙教授的这番话,我在早年就开始践行了。

  • 经验10:不唯教材

    教学中,要有教材,要信教材,但不唯教材,活用教材。当然,首先要重视教材对教学的指引功能,教材毕竟是由专家学者编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次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稳定性和通用性的教材必须与时效性和个性化相结合,才能产生新的整体效应;第三要树立大教材观,整合一切教学资源为"我"所用。

  • 经验11:让生上课

    让学生当一回教师未尝不可,可以是整节课由学生来上,老师适当点评;可以由几个学生一起上课,老师点评;也可以是学生和老师共同上课,老师讲一段,学生讲一段。通常的情况是,讲评问题时,若学生有好的解法和好的想法,我就顺势说:“请某某同学上来讲一讲他的解法(想法)。”

  • 经验12:成片开发

    数学概念、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解题等,常常是可以"成片开发"的。我在教学中以单元结构教学法为主,辅以其他教学方法,整体推进。注重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揭示其本质属性,让学生整体把握数学知识。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考虑一题多解,让问题由点构成线;引导学生一题多变,让问题由线构成面;引导学生一题多用,让问题由面构成体。这样,学生就可以多层次、广视角、全方位地认识数学问题。

  • 经验13:有意差错

    "有意差错",说自了就是 "故意讲错"。记得初为人师时的一次"有意差错",由于"错的"太逼真,又有意放到下节课 "纠错",学生回家后又和作为数学教师的家长探讨,我的课竟被误认为"犯了科学性错误"。课改的今天,教学评价环境对"有意差错"就十分有利了。一方面,巴有不少老师践行于此;另一方面评价者的“境界”也提高了。

  • 经验14:高数弱化

    我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注意加强高等数学的内容、思想、观点、方法和中学数学的联系,使教学活动搞得生动活泼,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是介绍高等数学内容,开阔学生知识视野;二是渗透高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三是运用高等数学观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四是迁移高等数学方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 经验15:作业谈心

    通过数学作业的批改和学生进行 "信息交流",这种 "谈心"起初是单向的,就是我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或表扬肯定,或批评告诫。后来学生也会在做完作业后和我谈上几句,使谈心成为双向的 。这种 谈心,可以克服其他谈心法的一些不足,如教师因忙于教学、教研活动,或学生参加活动找不到合适的时间进行谈心等。

  • 经验16:统计到位

    每次单元小测或考试,对学生的错题进行统计,设计一个表格,横向数据为各题题序,纵向为学生姓名。填完表后,横向一看,每个学生的丢分情况一目了然,张三基础题丢分多,李四中档题丢分多;纵向一看,每种题型的丢分情况一清二楚,选择题的第9题全班错了28人,最后一题12分平均丢了9分!有了这些统计数据,讲评起来就更有针对性。

  • 经验17:不为原序

    就是讲评作业、练习、试卷时,不是按原序进行,而是根据统计情况重新排序进行讲评。对于极少数学生做错的题就不讲评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做错的题,为了增强印象,可以最先讲评;有些题要画图形,为了节约课堂宝贵的时间,老师课前先在黑板上画个图,这样这道题就可以先讲;也可以将同类问题(如最值问题)一起讲。

  • 经验18:可开“天窗”

    一些学习程度相对差一些的学生,我常常鼓励他们认真做好基础题,因为基础题一般都在他们 “能拿下”的范围内,尽量让基础题 “得高产”,允许在每次作业或练习中在中档题或压轴题之处“开天窗”, “开天窗”的前提,一是经过认真思考确实还不会做,二是尽量做好基础题。

  • 经验19:限制解法

    求异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它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探索多种答案,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的独特见解,发挥自己独有的才能,力求创新的一种思维。解题教学是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主要途径,我在教学中注意选用某些限制解题方法的题目,用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 经验20:限时作业

    提高解题速度,是数学作业的一项基本功。一些学生考试时感到时间不够用,这与解题速度慢有关。因此,我要求学生要有效率感,提高单位时间的作业量。如果平时做数学作业一般需45分钟,那你能不能给自己一个指令:今天做作业,节约l分钟。你去做了,结果发现节约的可能不止1分钟,也许是几分钟。经常进行限时作业训练必有好处。

  • 经验21:序化有序

    序化,就是要求学生建立知识大厦,就是要让数学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有序"。比如,学生学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就可以整理出与它们有关的八个内容:定义、图像、通项、中项、前n项和、性质、判定、应用,将这八个内容构成一个知识体系,"有序"地印记在自己的大脑里。

  • 经验22:类化知类

    类化,就是引导学生将问题归类,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题策略和具体方法,陌生的问题一旦转化入“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含参问题”就是一类重要的且令学生头痛的问题。解题策略有两招:一是分类讨论,具体方法是“不重复不遗漏”;二是避免讨论,具体方法是“换元引参” 、“分离系数” 、“数形结合”、“变更主元”等。

  • 经验23:活化会活

    活化,就是融合多方面的知识,运用多种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及多种运算灵活地解决问题。活化,就解题而言,就是思维的灵活性。指导学生善于观察,是发现解题思路的基本途径;指导学生恰当地转化,往往使问题得以解决。在解题中,还应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既注意通法,又适当探求特法,“通法使人深刻,特法使人灵活”。

  • 24:深化能深

    深化,就是将数学问题引深。可以通过一般化将问题引深;可以通过类比将问题引深;可以通过丰富命题结论将问题引深;可以通过变换命题条件将问题引深;可以通过交换命题条件与结论将问题引深。深化,是一种探索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深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数学水平。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龙实验学校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街道庄只路36号
联系电话:88789230、88789237(教学处)、88789252(总务处)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