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园地>>教育科研>>文章内容
如何理解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发布时间:2024-04-0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配置员

如何理解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pplong

在新课程的语境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话语、关键词。对这一关键词的正确理解,有助于教师厘清课程实践中的诸多问题。

课程标准的地位

如果大家仔细研究《新课程关键词》中所罗列的22个关键词,就会发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课程标准,在书中并没有特别提出。不是这个关键词不重要,而是经历了新世纪以来课程改革的不断熏陶,教师对课程标准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作者认为没有必要再单独拿出来加以讨论。

标准是对重复性开展的工作或做的事情所做的统一规定,是各方所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在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为工作质量提出了规范和要求,对提高专业能力提供了依循。它能帮助人们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按照规范来做,做的质量如何,以及比较不同的人在做同样的事情时的优劣程度。各行各业都有标准,教育也不例外。

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六个部分的文本所组成:一是课程性质,对这门课程“定性”;二是课程理念,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定位”;三是课程目标,描述该课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的要求;四是课程内容,描述这门课程所规定的学习范围、对象和学业要求;五是学业质量标准,以进阶的方式刻画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核心素养培育的着力点和落实程度;六是课程实施,是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的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等活动安排。

由上可知,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具有强制性、约束性的特点。一切与课程有关的活动都必须基于课程标准,教师组织开展的课程教学活动自然不能例外。这就是新课程特别强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缘故。

正确理解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之所以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作为一个关键词特别提出,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对这一关键词存在着不同的理解甚至还有误读,有必要正本清源,明晰其本质特征。

首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要求教学标准化,采取统一的模版、或采用类似于公开课的标准去实施。不同学科的课程承担着不同的教育功能,在组织实施上需要采取与之相适配的形式,用一种课堂范式来要求显然是不恰当的。即便是同一学科的教学,也有新授课、复习课、实践课、讨论课等多样化的课型,不可能用同一范式、同一标准来限定。“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本质是希望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依循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理念实施教学,比如说强化核心素养的培育,突出学科的育人功能;注重从学科逻辑转向学生的学习逻辑,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知行合一,突出实践育人;等等。

其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齐步走的教学。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学校的课程教学进度做出统一的要求,甚至每一周、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被统一规定,教师基本没有自主权,只能跟着大部队亦步亦趋地组织教学,这不是新课程所要呈现的课程教学样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教师从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出发,思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如何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学会将课程目标分解到一个个大单元之中,再从单元目标细化到每一节课的具体目标,形成从课程目标到一节课的具体目标之间上下贯通的宏观思考。在此基础上,仔细研究学生的实际、学校教学资源的状况以及可以利用的周边环境资源,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学习内容,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开展学习,不同的教师在同样的时间段内可以选择不一样的学习载体。昨天讨论的“因材施教”教育原则也告诉我们,齐步走的教学要求绝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第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限定学习内容和水平的教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是基于课程标准,那么教学内容就应该限定的课程标准的范围之内,课程标准没有的内容,就不能教,课程标准限定的学习水平,也就不能超越。这显然是一种误读。前面说过,基于标准,本质是基于课程标准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原本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限定学习内容和水平,不仅是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会对很多学生的成长带来阻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提醒我们“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教学的底线是确保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具体的呈现就是学生在学业质量检测中合格;教学的高质量是没有封顶限制的,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水平,只要学生有能力有乐趣,教师就要为他们创设优质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鼓励他们超越自我。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实践策略

在《新课程关键词》一书中,作者指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程序要关注以下三个步骤:

一是制定学期课程纲要。课程意识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始终站在课程的视角来思考和研究自己的工作,以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工作。一个大单元,其实就是一个微课程,一个学期的课程通常是由6-8个大单元所组成的,每个大单元重点培育某些学科素养,这些大单元整合起来奠定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作为教师,原本制定的每学期的教学进度表,主要是对“教什么”做学期的通盘考虑。在新课程理念下,则要制定学期课程纲要,从本学期的课程目标(对应核心素养)、内容安排(对应原来的教学进度)、教学实施和评价四个维度对学期教学做出整体的安排。有了这样的基础,可以进一步梳理制定学年课程纲要、学段课程纲要,给自己提供更加宏观的课程视野,明晰相关单元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价值。

二是设计大单元教学。把每一个大单元都作为一个微课程,研究确定该单元的核心问题、大概念、学习任务等,仍然可以从课程目标、内容安排、教学实施和评价四个维度进行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有关大单元教学的内容,书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明天的阅读还会做更为聚焦的讨论,这里不再展开。

三是教学的实施、评估与改进。设计出来的课程实施方案只是一个蓝图,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实际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调整,这就需要建立伴随式的评估机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落实了课程标准,是否达到了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也需要有相应的测评工具和方法,及时加以评估。

落实“教--评”一致的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也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必然选择。为此,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仔细研究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转化为一个单元、一节课可以去实施的具体教学目标,以此来回答“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什么”的问题。2)设计相关的测评工具,比如说课堂练习题、提问学生的问题、学生的即兴表演、制作的相关作品等,从中找寻相关的证据,以此证据来“证明学生理解了该知识”。其中,有两个话题也很重要,一是“如何获得证明学生学的如何的证据”,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证据的及时获得对后续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二是“如何要调整教学,如何调整,需要补充什么内容?”在学生理解出现偏差的情况下,教师不仅需要调整教学策略,重新整合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需要明晰如何调整,补充什么,如何实施等。3)设计教学实施的流程,这其中既涉及到学习内容的组织、不同板块的衔接,还设计相关测量工具的环节安排,以及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相关活动和机制。恰当的流程设计,能够回答诸如“怎样的流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之类的问题。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龙实验学校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街道庄只路36号
联系电话:88789230、88789237(教学处)、88789252(总务处)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